21 / 04 / 24

《故事》的笔记:肆

故事的材质

故事的材质通过方方面面表现出来。但毫无疑问,主人公在其中有相当的分量。

同时,恰当地安排人物行动、周围的世界以及故事鸿沟,都会给故事带来独特的材质。

主人公

一些原理

  • 主人公分为单一主人公(最为常见)、复合主人公(一类有相同特点的人或某个阶级)、多重主人公(有各自的欲望和动机)。

  • 单一主人公最为常见;复合主人公具备共同的动机、行为与结果。

  • 一切具有自由意志、欲望、行动和承受后果的能力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主人公;换句话说,主人公可以不是人类。

主人公的标志性特质

主人公是一个具有意志力的人物

主人公的意志力强弱可以有的放矢;但无论如何,这份意志力必须足以在冲突中支撑其欲望,并最终采取行动创造出意义重大且不可逆转的变化。

这份意志力可以明确表现,也可以掩藏在被动的人物塑造之后。这类人物往往具有不自觉的欲望,其表现过程促进了他(她/其它)采取行动,作出抉择。

无论如何,主人公在某个层面上应当是主动的。

主人公必须具有自觉的欲望

主人公的意志力驱动一个已知的欲望。这个欲望对于本人是时刻明晰的;可以是外在欲望(如取得冠军)或是内在欲望(取得成长)。主人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主人公可以具有自相矛盾的不自觉欲望。这一情况下,主人公相信他需要的东西和他实际上需要而自己并未觉察的东西相互对立。主人公并不知道自己潜意识中需要的东西。

不具备这一特点的主人公很可能是漫画式的。

主人公有能力令人信服地追求其欲望对象

主人公的素质组合需要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同时与他所追求的欲望达到平衡,不过高或过低。时刻让读者相信主人公有达成欲望的能力和机会,即使故事本已决定以失败告终。

主人公必须至少有一次机会达成欲望

主人公需要保持希望和满足欲望的能力,否则共情或移情将会是困难的。

主人公有意志和能力追求其自觉和(或)不自觉的欲望,一直到线索的终点,一直到背景和类型所确立的人类极限。

故事应当力求展现最紧张状态下角色经历的人生,中间地带应视作是抵达这一状态的途径。因此,一旦给定读者一个预期,就应由主人公去将事件推进到这一终极状态。换而言之,主人公承载了展现终极矛盾的任务。

主人公所引发的故事极限所构建的最后动作应让观众无法想象出另一个更好的可能

主人公将观众带到故事极限,那里所有问题都得到解答,所有情感都得到满足。满足观众的情感并不同于揣度观众的喜好并由此构建故事;这里指的是在故事开头构建出一个预期,并在结尾将其有效填补。

主人公要引起最终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 ^[在后文中我们得以了解,这一“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是终极鸿沟,即故事高潮。]

;每一个故事都应该自圆其说。

主人公必须具有移情作用,同情作用可有可无

同情作用一旦发生,观众会喜爱这一人物。

移情作用发生时,观众会发现角色和现实中人的共通之处,由此对角色产生认同。^[需要极为谨慎地处理移情作用,以免陷入预设立场甚至道德说教。——笔者注]

主人公往往是一个“可以追随”或“可以喝彩”的人。

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

  • 设计复合主人公时,让他们具有相同的特质

  • 评定主人公意志的质量,确保它足以支撑其欲望

  • 让主人公具备自觉、明确和可感知的欲望和动机

  • 在一个故事中,将主人公的经历带到预期的极限

  • 维持主人公的移情作用

  • 创造出无法做出决定或是带来影响的被动的主人公

  • 用描述性格特点的形容词来概括主人公

  • 让潜意识欲望和明确追寻的东西相同

  • 剥夺主人公实现欲望的能力

  • 留下悬而未决的问题或是逻辑带来的遗憾

观众纽带

创造移情

移情是连接故事和观众的重要手段。请注意,让观众移情的角色未必是正面角色。深入剖析角色并寻找其属于人类共性的特征,以此建立主人公同角色间的纽带。

角色的行为

角色倾向于采取主观视点内最小的保守行动。

主观视点由人物的属性决定。在角色采取行动时,他的能力可以预期自己会得到世界的某种积极回应。然而,不是所有的行动都值得载入故事之中。故事应当着力刻画人物在某一瞬间采取行动,期待着有益的反应却事实上引发了各种对抗力量。可以让反应与期望大相径庭,和(或)比期望更加强烈。

人物的世界

人物是其主观视点出发的世界的中心。可以粗略地切分成三个层面:内心&自我、个人关系与社会机构、个体和人为(自然)环境;在任何一个层面上都可以安排冲突。一般来说,越靠近中心,冲突会更密集。

故事鸿沟

故事产生于主观领域和客观领域的交汇之地。